在普通话中,玉米被称为“yùmǐ”,而在方言中,玉米有着各种有趣的名字。
比如在陕西关中,人们管玉米叫“珍珠suo(音同锁)”,因为玉米粒晶莹剔透,像极了一串串珍珠。
在山东青岛平度、即墨等地,人们则把玉米称为“苞米”。
而在广东梅州大埔县,当地人却用客家话把玉米叫做“包粟”,听起来和“苞米”差不多,但实际上二者并无关联。
在山西太原、忻州一带,玉米又被称作“棒子”。
在河北石家庄井陉县等地,人们还用方言把玉米称为“棒棒子”,而在河南洛阳嵩县,玉米则被亲切地称作“棒槌儿”。
除了以上这些,还有的地方把玉米称作“玉蜀黍”“玉蜀秫”“玉蜀秫”“御麦”“玉麦”“玉谷”“玉豆”“芋豆”“玉豆子”“玉蜀米”“玉蜀米”等等,不一而足。
可以说,中国各地方言中,玉米有各种各样的称呼。这背后,不仅反映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,更体现了方言在维护地方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。
为什么不同地方对“玉米”有不同的称呼呢?
这其实跟玉米在中国的传播有关。
据学者考证,玉米原产于美洲大陆,16世纪时传入中国。当时正值明朝万历年间,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,玉米从东南沿海进入中国,并逐渐向内地传播。
在这个过程中,由于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、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,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玉米的认知和命名也产生了差异。
比如在南方地区,由于气候湿润多雨,玉米容易受潮发霉。因此,当地人往往将玉米晒干后磨成粉或碾成渣储存起来。这种储存方式使得玉米在当地的饮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,所以南方人对玉米的称呼也较为多样。如广东梅州大埔县的客家人就把玉米称作“包粟”,意为“包裹着的粟米”。
而在北方地区,由于气候干燥寒冷,玉米不易发霉变质。因此,当地人通常将玉米直接晾晒后储存起来。这种储存方式使得玉米在当地的饮食中的使用相对较少,所以北方人对玉米的称呼也相对简单。如山西太原、忻州一带的晋语就将玉米称为“棒子”,意指其形状像棍棒一样。
还有一些地区的玉米称呼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。如河北石家庄井陉县等地的“棒棒子”就源于当地的传统习俗—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,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一根长约三尺、直径约一寸的木棍,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、风调雨顺。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春节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——“打棒棒”。因此,当地人便把玉米称作“棒棒子”。
方言里的“玉米”秘密:维护地方文化多样性
虽然现在全国通用普通话,但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保持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。而方言正是维护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工具之一。
通过方言中对“玉米”的不同称呼,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特点。同时,这些称呼也反映了当地人对玉米的认知和使用习惯。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,更是文化现象。
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方言,让它在维护地方文化多样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、认识中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