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)沏茶方式明清时期的散叶冲泡已经对何时投茶有了十分的讲究,谓之上投法、中投法、下投法。投茶的量、茶水比、汤铫火候等,都与今相差不多。明清时代,大多数茶人都比较强调洗茶的过程。茶叶用阳羡茶为多,冲泡2~3道即弃去叶底。
(二)撮泡法
撮泡法是用茶瓯以沸水沏泡细茗的方法,是杭州的习俗。其典型特征是将茶叶直接投入茶盏中注汤冲泡,茶盏既是主泡器,又是品茗器。撮泡一词来源于钱塘人陈师《茶考》中所记:“杭俗烹茶,用细茗置茶瓯,以沸汤点之,名为撮泡。”田艺蘅约撰于1554年的《煮泉小品》“宜茶”条中也有记载:“芽茶以火作者为次,生晒者为上,亦更近自然······生晒茶瀹之瓯中,则枪旗舒畅,清翠鲜明,方为可爱。”以生晒芽茶在茶瓯中开汤,芽叶舒展,清翠鲜明,甚是可爱,这是关于散茶在瓯盏中沏泡的较早记录。
清代中前期有一个在工夫茶区、不饮工夫茶而喜好撮泡的记载,乾隆十年(1745年)《普宁县志·艺文志》中收录主纂者、县令萧麟趾的《慧花岩品泉论》,就有这样一段话:“因就泉设茶具,依活水法烹之。松风既清,蟹眼旋起,取阳羡春芽,浮碧碗中,味果带甘,而清洌更胜。”茶取阳羡,器用盖碗,芽浮瓯面,即是称之为撮泡茶的程式,所以当时还是有一些人以撮泡方式来饮茶的。撮泡法简便,主要程序有涤盏、投茶、注汤、品茶。
(三)工夫茶
工夫茶起源于明清时期,随着明代中期紫砂壶的兴起,“壶黜银、锡及闽,豫瓷,而尚宜兴陶”,在广东、福建地区饮茶方式有了特别的改变,大致在清代以后工夫茶达到较为鼎盛的状况。工夫茶形成于清代,主要流行于广东、福建和台湾地区,其特征是用小壶冲泡青茶(乌龙茶),主要程序有治壶、投茶、出浴、淋壶、烫杯、酾茶、品茶等。
乾隆初曾任县令的溧阳人彭光斗在《闽琐记》中说:“余罢后赴省,道过龙溪,邂逅竹圃中,遇一野叟,延入旁室,地炉活火,烹茗相待。盏绝小,仅供一啜。然甫下咽,即沁透心脾。叩之,乃真武夷也。客闽三载,只领略一次,殊愧此叟多矣。”乾隆五十一年丙午(1786年)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,记下他饮用武夷茶的经过和感想;“余向不喜武夷茶,嫌其浓苦如饮药。然丙午秋,余游武夷曼亭峰、天游寺诸处,僧道争以茶献。杯小如胡桃,壶小如香橼,每斟无一两。上口不忍遽咽,先嗅其香,再试其味,徐徐咀嚼而体贴之,果然清芬扑鼻,舌有余甘。一杯之后,再试一二杯,令人释躁平矜,怡情悦性。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,阳羡虽佳而韵逊矣。颇有玉与水晶,品格不同之故。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,真乃不忝。且可以瀹至三次,而其味犹未尽。”这是最早的关于武夷岩茶的泡饮方法及品质特点,很详细地描述了工夫茶的程序。
清代俞蛟的《梦厂杂著》卷十《潮嘉风月》(工夫茶):“工夫茶,烹治之法,本诸陆羽《茶经》,而器具更为精致。炉形如截筒,高约一尺二三寸,以细白泥为之。壶出宜兴窑者最佳,圆体扁腹,努嘴曲柄,大者可受半升许。杯盘则花瓷居多,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,类非近代物,然无款志,制自何年,不能考也。炉及壶、盘如满月。此外尚有瓦铛、棕垫、纸扇、竹夹,制皆朴雅。壶、盘与林,旧而佳者,贵如拱璧,寻常舟中不易得也。先将泉水贮铛,用细炭煎至初沸,投阅茶于壶内冲之,盖定,复遍浇其上,然后斟而细呷之。气味芳烈,较嚼梅花更为清绝,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。”
俞蛟详细地描述了清代工夫茶,其器具有白泥炉、宜兴砂壶、瓷盘、瓷杯、瓦铛、棕垫、纸扇、竹夹等,其泡饮程序为治器、候汤、纳茶、冲点、淋壶、斟茶、品茶等。这一记载远较《龙溪县志》《随园食单》详细,如炉之规制、质地,壶之形状、容量,瓷杯之花色、数量,以及瓦铛、棕垫、纸扇、竹夹、细炭、闽茶,均一一提及。而投茶、候汤、淋罐、筛茶、品呷等冲沏程式,亦尽为其要。因此该作问世以后,便成工夫茶文献之圭臬,至今各种类书、辞典中的“工夫茶”条,皆据此阐说。
清代咸丰寄泉《蝶阶外史》中,“工夫茶,闽中最盛。茶产武夷诸山,采其茶,窨制如法。······壶皆宜兴砂质,龚春时大彬,不一式。每茶一壶,需炉铫三。候汤,初沸蟹眼,再沸鱼眼,至联珠沸则熟矣。水生汤嫩,过熟汤老,恰到好处颇不易,故谓天上一轮好月,人间中火候,一瓯好茶,亦关缘法,不可幸致也。第一铫水熟,注空壶中,荡之泼去;第二铫水已熟。预用器置茗叶,分两若干,立下壶中。注水,覆以盖,置壶铜盘内;第三铫水又熟,从壶顶灌之周四面;则茶香发矣。瓯如黄酒卮,客至每人一瓯,含其涓滴,咀嚼而玩味之。若一鼓而牛饮,即以为不知味,肃客出矣。”其茶用武夷茶,器有炉、铫、宜兴砂壶、铜盘、茶瓯等,其泡饮程序有治器、候汤、涤壶、纳茶、冲点、淋壶、斟茶、品茶等。
晚清张心泰《粤游小识》记载,“潮郡尤嗜茶,其茶叶有大焙、小焙、小种、名种、奇种、乌龙诸名包,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备。以鼎臣制宜兴壶,大若胡桃,满贮茶叶,用坚炭煎汤,乍沸泡如蟹眼时,瀹于壶内,乃取若琛所制茶杯,高寸余,约三四器匀斟之。每杯得茶少许,再瀹再斟数杯,茶满而香味出矣。其名曰功夫茶,甚有酷嗜破产者。”清末民国时期的连横在其《雅堂先生文集》“茗谈”中记:“台人品茶,与中土异,而与漳、泉、潮相同,盖台多三州人,故嗜好相似。”“茗必武夷,壶必孟臣,杯必若琛,三者为品茶之要,非此不足自豪,且不足待客。”
泡茶茶艺还有这些我不知道的历史!
国庆|举杯共庆祖国华诞!
点茶最全步骤来啦!赶快一起学起来吧!
图片来源“悦读茶书会”
内容来源于《茶艺学》
本期小编:小六
END
余悦教授
著名茶文化专家、
民俗研究专家,
“中国茶文化学”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,
“悦读茶书会”倡导者与推动者。
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、
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,
《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》总主笔、
全国《茶艺师》培训鉴定教材主编,
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、
万里茶道(中国)协作体副主席,
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,
硕士研究生导师,
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
悦读茶书会
悦读茶书,悦读好书,悦读社会,悦读世界。
欢迎关注!
六悦河
坚持茶学正道,传授茶艺真知。
"悦读茶书会"活动基地,
全国茶人和各界人士交流场所,
让爱茶人爱读书,让爱书人爱喝茶!
识别图中维码,观看精彩直播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