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95年,长安城长乐宫深处,大汉开国之君刘邦已病入膏肓。然而,这位垂暮帝王却用尽最后力气,发出了一道冷酷密诏:命心腹陈平、周勃火速前往燕地,斩杀正在前线征讨卢绾的猛将樊哙!
鸿门宴上,樊哙勇闯虎穴,以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”的豪气震慑项羽,为刘邦挣得一线生机;楚汉相争,樊哙更是身先士卒,破关斩将,成为汉军一面不倒的旗帜——他分明是刘邦的救命恩人,更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。为何此时,刘邦竟对这位恩人挥起屠刀?
当权力走到悬崖尽头,救命恩情在江山托付的危机面前,竟脆弱如纸。
一、风起青萍:来自病榻的致命一击
樊哙绝非普通武将。他不仅是沛县追随刘邦起事的铁杆兄弟,更有一个令晚年的刘邦如芒刺在背的身份——他是皇后吕雉的亲妹夫。这份血脉姻亲,在权力场中成了双刃剑。
彼时,刘邦深知自己时日无多。他忧心忡忡望向未来:太子刘盈性情仁弱,而皇后吕雉却刚毅果决,手腕铁血。昔日她诛杀韩信、彭越,已显露出对朝局的强大掌控力。此时手握重兵、威震北疆的樊哙,一旦与吕后内外呼应,孱弱的刘盈如何能驾驭这翻腾的朝局?皇权旁落,几乎近在咫尺。
恰在此时,一道告发樊哙的密奏如利刃递至刘邦榻前:“哙欲以兵尽诛戚夫人、赵王如意之属!”(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)。无论此事真假,它精准刺中了刘邦最深的恐惧——吕氏集团羽翼已丰,樊哙正是其中最具实力的武力支柱。病榻上的帝王嗅到了血腥味,权力交替的危局,容不得一丝侥幸。
展开全文
二、帝王心术:残酷的未雨绸缪
樊哙手握重兵在外,本身已是巨大变量。刘邦晚年对异姓诸侯王掀起清洗浪潮,从韩信、彭越到英布,无不被除之而后快。此时,与吕氏深度绑定的樊哙,虽为至亲,却更似一头卧于榻侧的猛虎。
刘邦深知吕雉权欲之盛。他亲眼目睹吕后如何不动声色剪除异己,巩固势力。若自己撒手人寰,吕后借樊哙之兵威,岂止诛杀戚夫人母子?她完全可能架空甚至废黜刘盈,彻底掌控大汉江山!刘邦的屠刀,不为樊哙的过去,只为刘氏江山的未来。 他要为儿子扫清所有可能的障碍,哪怕这障碍是曾经救自己于刀斧之下的忠勇兄弟。
三、命运转圜:屠刀悬而未落
陈平、周勃领了密诏,火速赶往樊哙军营。陈平深谙权谋,在途中对周勃道:“樊哙,帝之故人也,功多,且乃吕后弟吕嬃之夫……宁囚而致上,上自诛之。”(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)他敏锐嗅到朝局险恶,不愿亲自动手得罪吕后。
当樊哙被解送长安途中,前方传来惊天消息——汉高祖刘邦驾崩!陈平闻讯,星夜兼程驰入长安,在刘邦灵前痛哭,随即面见吕后,表明自己保护樊哙未加害之意。吕后立刻释放妹夫樊哙,恢复其爵位封邑。历史在这一刻戏剧性转弯,悬在樊哙头顶的利刃,终因刘邦的先行离世而未能斩下。
刘邦对樊哙的杀心,并非源于个人恩怨,而是权力移交风暴中一次冷酷的“排雷”。救命之恩、袍泽之情,在帝国安危的宏大命题前黯然失色。这临终密诏,写满了开国雄主对身后事的深沉恐惧与无奈挣扎。
当樊哙走出囚车,重见长安城阙,他是否会想起鸿门宴上那个为刘邦仗剑执言的自己?权力的祭坛上,恩义如薄纸,忠诚亦非免死铁券——这或许是大汉开国功臣们用血泪写下的最苍凉注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